展演活動, 攝影, 藝術觀點

攝影大師石內都首次來台開展|用鏡頭凝視創傷,過往的傷口皆有了見證

石内都,《ひろしま/hiroshima #9》捐贈者:Ogawa, R.,2007,c-print,108 x 74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當討論到石內都老師的作品時,人們也都會順勢談論自己的人生……
石內都「因為,大家都懷抱著同樣的問題啊。」

卡露斯 (Cathy Caruth) 的創傷理論提到:「創傷是一個哭訴的傷口,有些真相只能以這樣的方式才能發聲」,然而經歷創傷的主體,需要一個他者見證自己身上的創傷,是真實的存在過。

而攝影,就是石內都凝視自身生命創傷的見證者,透過相機的回望,在鏡頭中,她可以將自身安置在他者的位置上,以攝影揭露、見證自己的創傷,也讓那些過於巨大的悲痛,在不同的語境中被再現、被詮釋、被討論。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在 6/24~7/30 ,呈現日本女性攝影大師石內都個展。曾因疫情延宕,本展是石內都第一個台灣個展,帶來她的經典系列《1.9.4.7》、《Innocence》、《Mother’s》、《ひろしま/hiroshima》、以及《Frida by Ishiuchi》,現場也將展售從台灣藝術書店 moom bookshop 精選的石內都藝術書籍。

生長在戰後日本的石內都,可以說是成長在日本攝影的黃金時代。在當時,許多日本攝影家開始用攝影來記錄戰後的日本樣貌,而石內都最早的攝影系列《Yokosuka Story》(1976-1977) 也記錄了她成長的地方——橫須賀,一個因美國海軍駐軍而參雜著西洋文化的城市。本次的亞紀畫廊展覽將展出《Yokosuka Story》之後的重要作品,由石內都的女性觀點出發,聚焦在藝術家獨特的「面對性」。

透過拍攝遺物與人體部位,石內都長期探討著生命的死亡與消逝,以及人們最不願面對的傷痛與衰老。
然而比起這類主題時常出現的浪漫氾濫,石內都的拍攝過程其實更為純粹。她在年滿四十歲時創作了《1.9.4.7》(1988-1989) 系列,既以自己的出身年份作為提名,也是她從街景攝影轉向靜物拍攝的首個系列。

對從沒想過會活到四十歲的石內都來說,這個年齡使她開始注意到自身身體的改變。她接著邀請年齡相仿的女性友人與高中同學,並拍攝她們的手腳特寫。在這些照片中,我們看到略顯老化的皺摺、有著主婦勞動痕跡的手掌、以及皮膚上的些許疤痕與斑點。

乍看之下,我們並無法分辨這些手腳主人的性別。如此近距離的拍攝與留黑背景,也帶有一抹超現實感,回應著四十歲 —— 一個不年輕也不老邁,既訝異又感傷,令人不知所措的年齡。

(左)石内都,《1・9・4・7 #49》,1988-1989/printed in 1994,銀鹽相紙, 39.4 x 54.5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右)石内都,《Innocence #5》,1994,銀鹽相紙,108 x 74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傷疤不再屬於某一人,而是屬於女性的集體生命

另一組拍攝身體的黑白照片系列《Innocence》(1994-) 暴露了人體更為脆弱的部分,也是石內都最為強烈衝擊的作品之一。她以自然光拍攝了許多帶有傷疤的女性身體,並刻意不露出被攝者的臉部。就臉部的缺席而言,這些傷疤不再屬於某一人,而是屬於女性的共同生命。

我們已無需去追查這些傷疤的來源,因為它們超越了肉體,指向了抽象的心靈經驗。對於藝術家來說,傷疤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純潔」,那些身體表面的缺陷都早已在傷疤與堅強生命的面前相形見絀。

當拍攝物件時,石內都通常會將物件放置於一個平面,如窗戶、地上、桌面等,再以近距離的姿勢拍攝。這些物件不會被花俏的擺置,而是處於使用中或剛使用完的些微凌亂狀態,汲取出了遺物「還活著」的生命姿態。

自 2000 年開始,石內都開始拍攝母親的身體,而她的母親也在同年因癌症病逝。在那之後,石內都整理了母親的遺物,並拍攝了《Mother’s》(2000-2005)系列。

與先前拍攝他人身體不同,石內都必須面對母親逝世所帶來的傷痛,其作品也從此越發彰顯了藝術家與被攝體之間的「面對」—— 在面對情緒之外,石內都也終於能以平等的女性姿態與母親交流。在本次展出的三件作品中,母親的斷裂或乾掉的口紅仍散發著時髦光暈,然而它們又有點像子彈,碰碰地擊打著也曾失去至親的我們。2005 年《Mother’s》獲選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左)石内都,《Mother’s #39》,2000-2005,c-print,19 x 28.5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右)石内都,《Frida by Ishiuchi #23》,2012,c-print,112.5 x 76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2007 年,石內都參訪了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並從館方的上萬件收藏品中挑選了許多衣物與物件,拍攝了最具代表性的《ひろしま/hiroshima》(2007-)系列。蕾絲洋裝、中學校服、刺繡的背包與布鞋,這些經歷過核爆私人物品撕裂發黃,使人聯想當時的景象。

不過對石內都而言,歷史的傷疤並不是她的主要關注點。她所看見的是這些衣物的美麗,以及當時擁有者的優雅品味。石內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來「面對」災難中的廣島,從死亡回朔觀看生命的精彩。

石 内 都 , 《 ひろしま /Hiroshima 52F》捐贈者:Hara, T.,2014,c-print , 33.5 x 23 cm © Ishiuchi Miyako courtesy of The Third Gallery Aya, Each Modern

從缺陷與傷痛切入核心創作

2012 年,芙烈達卡蘿博物館的策展人邀請石內都前往拍攝著名墨西哥女性藝術家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1907-1954) 的遺物。這些遺物自芙烈達卡蘿逝世後便一直被丈夫封存在宅邸廁所,而該宅邸直到 2004 年改建成博物館後才重新對外開放,石內都也得以受邀拍攝芙烈達卡蘿從未曝光過的遺物。

在芙烈達卡蘿傳奇的一生中,有一點與石內都從缺陷與傷痛切入的創作核心不謀而合:芙烈達卡蘿的小兒麻痹症與車禍經歷。因此,我們可以在《Frida by Ishiuchi》(2012-2015) 中看到許多的義肢、高低不齊的鞋子、以及身軀的護具-全部都充滿著芙烈達卡蘿式的專屬外觀。

這是這位藝術家的勇敢表述,也是一位女性生命美麗的時刻,而那些簡單留白的背景提醒了一種幽微的細膩感知,石內都凝視著每一個遺物或老去的身軀,溫柔深遠,不可言喻。

關於藝術家

石內都,1947 年出生於日本群馬,曾於多摩美術學院學習設計與織品,並自學攝影。2014 年,石
內都獲得哈蘇國際攝影獎,既是第三位獲獎的日本藝術家,也是第一位獲獎的亞洲女性。她曾在洛杉
磯 J・保羅・蓋蒂博物館與橫濱美術館舉辦過大型個展,也曾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中展出。作品更獲紐約現代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洛杉磯 J・保羅・蓋蒂博
物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等重要機構典藏。

石內都展
Ishiuchi Miyako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展覽地點|100 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 79 巷 38 號 38 Lane 79 Sec. 2 Xinyi Road Taipei Taiwan
展覽時間|24 June – 30 July, 2022
官方網站|www.eachmodern.com
營業時間| 5 – 7 PM (日、一休息)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現場。Photo Credit: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提供

展覽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商店會員
追蹤瘋設計臉書,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延伸閱讀

✦  曾驚豔「白晝之夜」團隊《Hello Ouchhh >_< 》2022 最盛大 AI 沉浸式特展
✦  地獄值得慶祝,就像天堂值得質疑|在美台灣藝術家GE Liu 「初戀天堂」開展
✦  一生情繫台灣,洪瑞麟創作精華睽違 35 年漂洋過海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