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美藝論, 展演活動, 藝術美學

一生情繫台灣,洪瑞麟創作精華睽違 35 年漂洋過海歸鄉(上)


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其作品一直是台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生活面貌、「勞動寫實美學」的代表象徵。礦坑工作 30 餘年,長年處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使得洪瑞麟一生都在追光。

在黑暗中,他捕捉的是物理上的光、是人性光輝,亦是台灣礦業勃發時期的黃金山城榮光。

洪瑞麟,《礦工頌(坑內坑外)》,油彩、畫布, 63×86 cm,1965,私人收藏。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從海的這邊一路走過去,就是台灣了吧!」

晚年洪瑞麟與長子洪鈞雄定居美國加州海邊小鎮,如願與終年燦爛的陽光為伍,離開黝暗地底後的天光雲影,成為藝術家人生最後階段的創作主題。

儘管一生向陽而行,海外生活 16 年來心心念念卻始終是故鄉。

「從海的這邊一路走過去,就是台灣了吧!」

幾次在美國海邊散步,他雙手盤腰後錯、遠眺海的另一端,喃喃說道。

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礦工畫家掘光而行,睽違 35 年洪瑞麟大展看盡傳奇畫家與時代背景 

今年適逢前輩藝術家洪瑞麟 110 歲冥辰,睽違 35 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爬梳他一生的創作脈絡,由藝術學者暨客座策展人白雪蘭及館內策展人芳美晶、高子衿共同策劃,更邀請年輕前衛藝術家羅智信操刀展場設計,希望以當代手法重現經典,讓不同世代間的觀眾都能以各自視角認識這位傳奇畫家


不同於過去展覽多聚焦於大眾熟知的「礦工畫家」身份,此次展出打破群眾對他的單一認知,涵蓋創作生涯中最早到最晚期的作品:以洪瑞麟的長子洪鈞雄於 2020 所捐贈的 151 件精采家藏作品為展覽核心,結合他的各系列原作、大量文獻資料、影音及專書出版,共展出 350 件精彩作品。其中多數作品已逾 35 年未出現於臺灣觀眾面前。甚至還有洪瑞麟親自錄製的珍貴影音,從影片中能聽到洪瑞麟說著優美台語,並見證他如何詮釋自己,相當難得。

洪鈞雄(洪瑞麟長子)先生為記者會跨海線上致意。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因疫情阻隔無法回台的大兒子洪鈞雄透過預錄影片表示:「此次展覽『掘光』的命題很好,真正代表我父親一輩子的追光精神。從地底的光,延伸到人生的光,一直到晚年在海邊追尋燦爛晚霞,都是心中不滅光輝。」

「父親一輩子所畫,都以平凡題材為主,只用簡單素描刻畫人物,再加上他的創意與浪漫情懷。」

影片中他也幽默分享「父親喜歡畫不穿褲子的男人女人,那就是礦工啦、裸女啦,希望這次大家看展覽能感受到他透視的本領。透視也是一種本領!這個本領將來一輩子受用無窮。」一番話逗笑在場聽眾。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這些鮮少曝光之作:罕見的留日素描,與重要的家人肖像等洪瑞麟的創作精華,回到藝術家思念的故鄉,由台灣社會共享這份藝術遺產。」

元隆茶行老闆娘的姪女丁韻琴與洪瑞麟的弟弟洪瑞雲結成連理,和洪瑞麟的妹妹洪儷仙友好,曾入選日本第十二屆春陽會《朝妝》,描繪1934年丁韻琴為坐在有靠背扶手木椅上的洪儷仙梳頭髮的情景,運用幾何線條與單純明亮的色彩組成畫面,人物服飾、家俱形式、陶瓷花台皆有十足的臺灣風味,為本展亮點作品之一。私人收藏。圖/私人藏家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於開幕會上,與我們分享了一段他與洪瑞麟的淵源:「1980 年初,當時我正處高中一年級,因母親瑞芳人,與洪夫人為舊識,兩家又住得近,所以我曾拿著自己畫的油畫給洪瑞麟老師指導。他當時還說:『你怎麼會學畫畫呢,這以後沒飯吃呢。』」

正是因為此段淵源,讓這次展覽不只是平鋪直敘的捐贈展,更像王俊雄館長所說的:「我們重新演繹重要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不單只把作品掛在牆上,更希望藉由當代觀點重新詮釋那個大時代的背景以及藝術家重要性。」因為透過策展,大眾將能更深刻的了解他成長的環境與背景,更認識到洪瑞麟不只是礦工畫家的多面性。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致詞。圖/ 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策展人白雪蘭則表示,35 年前由她曾策畫北美館「洪瑞麟的藝術世界─礦工與裸女」一展,她回憶,當時洪瑞麟約莫75歲,是個溫和、寬容且自年少就展現對底層關懷的人。35 年後,因緣際會下又由她再度擔任策展人,別具意義。她希望透過此次展出,能帶出更多觀展人與洪瑞麟老師的故事。

接著看下篇:「不只是礦工畫家」的洪瑞麟:展現黑暗礦坑中的人性光輝(下)


「掘光而行:洪瑞麟」將於3月19日揭開序幕,展覽於7月31日結束,多件精彩原作、速寫及文獻已逾35年未出現於臺灣觀眾面前。展期間亦舉辦大稻埕及礦場走讀公眾活動,邀請大家重新認識洪瑞麟,相關展覽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www.tfam.museum)或追蹤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關注。


掘光而行:洪瑞麟

時間|2022.03.19 – 2022.07.3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新聞稿、白雪蘭「重建洪瑞麟礦工畫之藝術與文史價值」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