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美藝論, 藝術觀點

Lucio Fontana | 不只是極簡 破開藝術生長空間的封塔納


「他讓抽象看起來很危險。」── New York Times 評論


充滿變動的世界局勢,也正是一代人觀念翻轉的契機。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人物,是在市場上負有傳奇盛名,割一刀便價值 100 萬美元的盧奇歐.封塔納 ( Lucio Fontana ,1899-1968)。在這個充滿話語的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可以如何觀看封塔納──這位被後來者尊為「極簡主義」始祖的藝術家?

出生於母親的家鄉阿根廷,安息於父親的故鄉義大利。封塔納最早生活在義大利,約莫 6 歲回到阿根廷,跟隨雕塑家父親共同工作。此後經年亦數度往返於兩地。

1928 年,已在雕塑工作中獨當一面的封塔納,赴義大利最高級別的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就讀。兩年後封塔納首度舉辦展覽,正式踏上藝術家生涯,與當時的抽象、表現主義等思潮展開交流。

成長在以兩次世界戰爭為底色的年代,封塔納 19 歲時曾因打仗受傷,從前線退下來。也許因為同時受到歐洲與南美洲的影響,並經歷世界大戰中義大利與阿根廷煽動者的崛起,他的作品頑皮般地,在義大利法西斯主流與前衛藝術家同行的品味之間遊走。嘗試過不同的表現方式後,封塔納最終選擇擁抱了抽象。

封塔納在 1943 年受訪時曾說:「我的彩色雕塑是為了打破靜止的感覺,讓物質與空間產生關係。」雕塑的創造,增添一些什麼,又減去一些什麼,其實正是對空間的思考,也為其藝術的重要觀念埋下伏筆。

1945 年熱戰停歇,世界進入美蘇兩大強國冷戰的新局面。封塔納也於 1946 年發表他眼中新藝術的《白色宣言》:「一切事物都是出於必然而產生的,並且在其各自的時代具有價值。

是繪畫或是雕塑?他將「空間」視為烏托邦的一種形式,穿越物質上的限制與定義。1949 年開始,封塔納刺穿畫布,讓原本用來承載顏料的平面出現許多孔洞,他認為此舉「打破了畫布的空間,好像在說,從此我們可以自由從事我們所喜歡的」。後來更將孔洞與厚塗結塊的顏料結合,作為材料與空間對話的途徑。

Lucio Fontana
Concetto spaziale, 1954 Lucio Fontana|source

1950 年代末,他直接割破空白畫布。俐落而簡練的線條,是為了通過畫布本身,通往其後的空間。

當代的我們或許早已對一根貼在香蕉也是藝術習以為常,彷彿一切皆可打破,然而作為第一個打破固定思維之人,封塔納的想法值得我們重新看待意義本身。

他將刀痕視為召喚而出的無限,「我想要開闢空間,創造一個新的維度,將宇宙聯繫起來,因為它不斷地擴展到畫面的限制平面之外。」

「我的割痕是哲學宣言,是信奉無限的表現,也是對靈性力量的肯定。當我坐下來凝視一道道割痕時,我頓然感悟心靈之壯大,感覺自己解脫物質束縛,與現在乃至未來的無限世界融為一體。」

而這些破痕的確劃時代,至今仍在這個資訊碎片化而心靈匱乏的時刻,提供無限的可能。

撰文|Melody TU
參考資料|New York TimesObserverTHE METTateSotheby’sChristie’sartsandculture.google.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