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美藝論, 展演活動, 藝術觀點

我們在此相遇,而未來在此發生──2022 寶藏巖光節

寶藏巖光節
「未來在此發生」──2022寶藏巖光節,於三月底至五月初展開。
(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在寶藏巖,那依山而造,上下彎繞又錯落的村里場域,舉辦有一年一度的光節。

一開始的名字是「環境藝術燈節」(2012)。他們從傳統元宵節慶出發,在聚落的歷史意義與家之間,描繪著藝術共生的可能。以「」為媒介,而未擱淺於炫目效果的無盡追逐,2017年更名「寶藏巖光節」,更趨向「」的概念,展開藝術行動及議題思索。

去年疫情在台灣升溫,寶藏巖封村了兩個月。一切像是停擺下來,卻也是機會,靜下來,看向自己。如同這幾年全球性病毒流行,集體經驗的沉靜時刻。人類不得不緩下高速運轉的大量活動,重新審視環境和身心,早就難以負荷的矛盾。

許多我們所認定的事實與過去已然不同,有些變革則正在發生。

寶藏巖光節以「未來在此發生」為題,在2022上半年的此刻此境,探問無可迴避的「永續」。共有12組藝術家和團隊,帶來不同角度的觀察、嘗試與想像。

光是日常

生活中微微的風,創造作品的基本動態──設置於綠野地的風動雕塑作品《風聽–2022–T》,造型與顏色簡潔,散發出特殊的清新。王仲堃關注環境中,這許多無形的能量。思考聲音與風相仿的流轉特性,並回應「永續」的可能,挑戰動力裝置的能源自給,安入以風為能源的蓄電池,使作品在風動間,偶然般產生音效與光。

儘管努力去建立機制,意圖使成果看起來壯碩,但當我們來到作品前,大自然正是無風的時刻,作品也無法呈現其最佳狀態。「人與自然,是這樣的關係。」王仲堃說。

向偶發的機遇敞開來,接受與互動,也許是力求掌控一切的人類,在環境永續共處的命題下,必須練習的看見。《風聽–2022–T》機械的設計,正呈現自然中,某部分幽微而無為的質地。

寶藏巖光節
王仲堃作品《風聽–2022–T》
(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李亦凡的作品《未命名_1》,位在一個彷彿是夢與醒之間的房間。生活經歷過的不連續片段,還沒到來的未來,敘事的欲望,在尚未命名的狀態中閃現。燈亮,世界是彩色的場景;燈暗,瞬間切換成潛意識似的,乾淨而奇異的黑白電影(Film-Noir)。

藝術家拼貼複合媒材,並運用投影機明滅的對比色光,來塑造沉浸感覺強烈的空間。未成形的意念,欲達成的想望,在日常間,是否像折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那般折磨著我們?來到這夢中既視的氛圍,每個人有每個人各自對未來的預感。

李亦凡作品《未命名_1》
(圖/Melody TU 拍攝)

虛擬與真實:宇宙間的在場證明

無涯的時間荒野裡,談論未來在此發生,光節作品中亦浮現人類亙古以來的主題:此身與永恆。藝術家們運用數位生成或虛擬實境等方式,探索著答案。

張仲濰的作品《恍》,將己身不同部位作為模矩,構成抽象線條的燈管,及一系列蓄電的動力機械裝置。這是年輕藝術家表現存在的思索。從肖像畫的時代,決定個人形象流傳的詮釋空間,到相機發明後,光學直呈影像,幾乎毫無餘地的距離。《恍》是屬於當代的自畫像。有著數據演算圖案的身體,和那燈管靜靜散發,代表人類精神意向的光

如果有一天,人類都消失不見,會留下什麼呢?在半樓廣場,望向天空也俯瞰樓房的平台,呂兆民與蔡遵弘共同創作《宇宙視界》,以APP展現虛擬實境(VR),是遊戲,也是種表達。

突破都市的燈造夜景,所掩蔽的星空,直達宇宙深處。VR中,呈現離地球最遠的發射衛星「航海者一號」,看見的宇宙畫面。現實裡半樓廣場的燈柱,每三十秒閃爍一次,《宇宙視界》裡也同步出現干擾的雜訊。操作APP,我們可以向這共時感的空間傳送文字,向宇宙說 hello 或任何隻字片語。藝術家們有個浪漫的想像:未來宇宙的邊境,可能因此收到人類曾經存在的證明。

黃豆泥與凌宗廷的作品《寶藏/道》,則將非同質化代幣 NFT 與「光明燈」對照──持有 NFT,就像為心中相信或希望寄託的東西,去廟裡點一盞光明燈。他們邀請各 NFT 創作者與收藏家,期間限定借展加密的藝術品,成立去中心化治理的臨時典藏團體。在善男信女遊逛虛擬畫廊,與NFT交易的數位冠名轉移之間,存在與否不再是焦點;操作中,精神的滿足才真正產生意義。

寶藏巖光節
呂兆民&蔡遵弘作品《宇宙視界》
(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寶藏巖光節
黃豆泥&凌宗廷作品《寶藏/道》
(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寶藏巖光節
張仲濰《恍》
(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水之光:淨化需求與末世感

寶藏巖光節
莊知恆作品《馬克白效應》
(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

這次光節兩件大型的戶外裝置作品,探觸到未來意象的陰影面。

位於林畔的邊境廣場,設有藝術裝置《馬克白效應》。其名為莎士比亞劇作《馬克白》所衍生的心理學概念“ Macbeth effect ”,描述心懷罪咎之人,易出現洗滌行為傾向;生理上的清潔,亦能有效減輕心理上的焦慮。莊知恆自言,身為劇場燈光設計師,從事消耗大量地球能源的工作,與今年光節「永續」的主題產生道德感的矛盾。卻也由此共感多數人在這時代的處境──熱到想吹冷氣時,心底有聲音對北極熊抱歉;有時為了方便,也會一面覺得這樣不太好吧,一面省去垃圾分類……

使用冷熱交換原理擷取環境中的水氣,流淌出青銅色洗手台的水,來諷刺人類仍然用索求地球資源的方式,淨化心裡的罪業。莊知恆以悲觀之眼,凝視人類過分奪取造成的失衡,和那無論馬克白時代或不同時空,皆存於人性的暗黑暴力。

台法藝術團隊邱杰森與莫珊嵐,則聚焦在極端氣候對生活帶來的挑戰,以光為建材,與環境共作充滿時間象徵的《城市變態》。

山丘斷面上的民宅,高架橋、樹木圍繞的空間感,坐朝著,據說是台北市唯一沒有堤防的水岸。藝術家們運用白光與藍光相斥的視覺魔術,在此訴說城市紋理,有機的光景。立體架構的白色燈條,描繪隱形城市的狀態。日落時分隨天色漸暗才自然變濃的藍,是暖化後慢慢湧上的海。介於末日和未來感之間,城市如何適應與存融,無妨視作細胞的分化再生與更新。

邱杰森&莫珊嵐作品《城市變態》
(圖/Melody TU 拍攝)

未來的賽博格與詩

透過電訊號,連通光與未來。賴俊廷的《似人非人》計畫,在人類身上擴增電覺,討論認知與真實。就像電影《駭客任務》中的橋段,人腦經過電訊號的刺激,神經反應會使我們接收到某些感覺,形成認知。

近兩年,國外有公司嘗試將晶片植入生物體內。晶片微電流將連接人與外界,無須介面,動動腦,就可以操控身邊事物。聽起來很符合我們對於科技便利性的想像。關注「演算法黑箱」等議題的賴俊廷,卻從甜美的表象中,看見毒藥的風險。

目前各大企業採用「監視資本主義」,推行嶄新技術,規範我們的生活甚至文化。從智慧型手機在近十年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的程度,不難預測,當晶片植到我們體內無法分離,人類的自由意志,可能如何在未覺察時被少數人綁架。

作為反動,賴俊廷展開非植入式的口腔電覺系列計畫。在今年光節,蒐集寶藏巖資料生成電訊號,類比電腦/機器人學習的方式,讓觀眾含入舌版電擊器,以8.35伏特發電。

藝術家自己的舌頭感受到鹹鹹的滋味,現場參與者則有人嚐到了酸苦。自主在賽博格的儀式中,打開個人的電覺意識。

賴俊廷作品《似人非人_HAOS 人類知覺解放計畫_邊境13號實驗室》
(圖/Melody TU 拍攝)

最後介紹光節一件很美的作品,王子昀的《回到中心點》。

這是以「離苦」為命題,「無來去之詩」系列的創作。「圓形與中⼼形成的宇宙圖式,囊括所有的現象與世事的誕⽣、成長、衰退、消逝週期性變化,依著真理般的秩序,作圓周運動的流轉,並與核⼼緊緊相扣。」

世界終究是一個圓。當我們將目光放在外圍,即世間形成的諸多現象,儘管知道那是自然週期的往復,也難免會有被甩著的痛苦,渴望追尋著內在那穩定的核心。

圓規似的裝置,流灑水墨,順著宇宙的物理法則,形成運動軌跡。藝術家更選用了水泥版媒材,隨時間過去,不留下歷經的全貌,為現場觀眾,占卜出可讀或不可讀的籤詩。

寶藏巖光節
王子昀作品《回到中心點》
(圖/Melody TU 拍攝)

未來,慢慢發生在我們身邊。

策展藝術家姚仲涵,用「買電腦」這樣的日常經驗,來比喻光節的實踐,「這麼新,又這麼麻煩。

連在觀展後,試圖真的去消化,傳播光節多面向的思索並與之對話,也是感覺有點麻煩的事。

可在2022年的當下,流行病毒、極端氣候與國際戰事仍未止歇。藝術的提問作為提醒,希望更多不同的人們,在此相遇。一起反省世界既定規則,或有所感發,無畏不習慣不方便,清明地調整路徑。

也許人類偕同地球,就通往動態中,逐漸平衡的未來。


「未來在此發生」– 2022 寶藏巖光節
Treasure Hill in the Future-2022 Treasure Hill Light Festival

3.26(六)- 5.08(日)11:00am-10:00pm(週一休園)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作品參觀動線
-王仲堃《風聽–2022–T》,綠野地
-李亦凡《未命名_1》,十字藝廊
-呂兆民&蔡遵弘《宇宙視界》,半樓廣場
-張仲濰《恍》,創藝小客廳
-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半熟》,樓梯側
-果玥彤《糕點源室》,轉角2號
-(plus) 貴人散步音樂節《10×10「引號」音樂影像計畫》,防空洞
-賴俊廷《似人非人_HAOS 人類知覺解放計畫_邊境13號實驗室》,向上走入邊境13號
-莊知恆《馬克白效應》,最邊境的邊境廣場
-黃豆泥&凌宗廷《寶藏/道》,轉彎至邊境71號
-王子昀《回到中⼼點》,返回來向的邊境52號
-邱杰森&莫珊嵐《城市變態》,下至河堤旁的歷史斷面
-輕量級.跨校協作工作營《2022春-跨》,回到入口的寶藏巖哨所。

延伸閱讀

✦ 「棲息在光中」:2021 寶藏巖光節
✦ 2020 寶藏巖光節「相依的總和」,在16組藝術裝置間踏光漫步、相依同遊
✦ 2019 寶藏巖光節「野景」 呈現文明與野生的矛盾想像
✦ 2018 寶藏巖光節「又在這裡,又在那裡」
✦ 2017寶藏巖光節 藝術家戀人徜徉創作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