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只要身體還想跳舞,我就不會要她退休 ── 許芳宜專訪

許芳宜
舞蹈家、「身體要快樂」創辦人—— 許芳宜 。(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賈崇慶)

和煦的陽光自窗外灑落,位於都會區大樓裡的「Body art 身體要快樂」舞蹈教室隔絕了外頭的車水馬龍。這裡的課程很多元,從兒童肢體開發到成人芭蕾都有,更多的是開發身體的有趣設計。創辦人許芳宜不太教課,她將熱情投注在課程設計,為不同職業、不同身體狀態的人們設計適合的身體開發課程,靈感取材自她投入大半生的舞蹈。

許芳宜
創辦「身體要快樂」之後,許芳宜每次到教室都非常開心。(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林家安)

許芳宜 這個名字的標籤很多,國際舞者、編舞家、電影演員、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以及最多人稱呼她的「老師」。然而集萬眾焦點與尊敬於一身的她,學舞的初衷卻是為了逃避大家的目光,給不善表達的自己一條不用開口的退路,不知不覺,竟就這麼一路逃到最受矚目的國際舞台上。

臺下沒有辦法符合大家的期待,就到舞臺上創造一個

「年輕的時候,我對『社會期待』這件事總是背負著莫名的包袱。」

語氣輕柔,日常的許芳宜說話聲音不大,但每個字都清晰明瞭,臉上總是掛著和煦的笑。講起自己的事總是帶點羞怯,也不太稱讚自己,她笑稱,兒時的許芳宜是「討人厭的」,老是臭著一張臉,跟全世界都過不去。她無法在體制中符合社會的期待,也無法透過言語表達心中的怨懟,只能在跳舞時用盡全身的力量扮演想像中的自己,讓身體為許芳宜發聲。

身體的慾望很鮮明,當年什麼都想做到最好的舞者許芳宜,一路從宜蘭舞蹈班來到北藝大舞蹈系,遇上現代舞老師羅斯・帕克斯(Ross Parkes),讓她堅定了今生要成為職業舞者的志向。

想跳舞的慾望引領許芳宜一路前往紐約,成為職業舞者。(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黃彥翔)

選擇現代舞不是靈光乍現,許芳宜認為那個年紀的孩子總是會被更能發揮、或者更重視自己的方向吸引。「我沒有九頭身、窄肩膀,也沒有細長的直腿,即便我再喜歡芭蕾的優雅,也無法符合眾人對芭蕾的期待。」在這個狀況下,恩師羅斯看見她的潛力,也鼓勵她往另一個目標邁進。「身體的慾望太誠實了。課堂上你能看見誰想要更多、誰覺得這樣子就好,每個人的身體都不會說謊,完完全全的坦誠。」而當年那個總是準時、總是排第一位只為了多練習幾次的少年許芳宜,那份對跳舞的渴望領著她前往紐約、成為職業舞者,也在紐約獲得了改變一生的經歷。

剛到紐約的她進了伊莉莎蒙特舞團,永遠比別人提早抵達暖身,功課做好做滿,把自己準備到無可挑剔的 120 分,編舞家 Elisa Monte 卻說:「我們要的是職業舞者,不是模範生。」過往再困難的動作都能使命必達的許芳宜,這才發現,使命必達前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階段,叫做「思考之後」。而經過思考後帶來的是更有想像、品質更好的表現。這個領悟顛覆了許芳宜過往 20 年信仰的真理,她突然發現:「原來我有自主權,原來我可以創造,原來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甚至還有人會感激我的想法!」恍然大悟後,舞者許芳宜正式脫胎換骨。

紐約的經歷讓許芳宜脫胎換骨,成為如今享譽國際,獨一無二的舞蹈家。(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MARK)
許芳宜
(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黃彥翔)

每一個工作,都是一種雙人舞的展現

後來的許芳宜開始發光發熱,她還是不多話,依然跟自己過不去,但她的身體與天賦沒有辜負生來的自律與努力,先是考進「瑪莎葛蘭姆舞團」,表現備受美國舞壇盛讚,2011年創立「許芳宜&藝術家」,帶著滿滿的熱情想將自己在國際闖蕩遇到的大師帶給臺灣的觀眾,而製作了《生身不息》,並邀請編舞大師阿喀朗汗(Akram Khan)、克理斯多福・惠爾敦(Christopher Wheeldon),更親自與阿喀朗共舞《靈知》。那一年許芳宜 40 歲,正逢盛年,已超過多數職業舞者的退休年限。

許芳宜
許芳宜與美國芭蕾舞團首席 Herman Cornejo 合作雙人舞。(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黃彥翔)

對許芳宜來說,阿喀朗是最棒的雙人舞舞伴,也是燃燒自我型的舞者。「他走進化妝室之前可能還想著很多事情,舞團的事、商業的事,但他總會在上台前把身體配到剛剛好的狀態,一上台就可以表演。」和許芳宜一樣,兩人將上臺前、待在化妝室的那段時間視為一段不容侵犯與打擾的神聖私領域,用這段時間把自己從日常生活切換表演模式。她強調,上臺前若還在亢奮的情緒,一上臺要立刻安靜下來是很困難的。「不但吃不下舞臺、也定不住觀眾。身體很誠實,表演也是。」

阿喀朗總說跟許芳宜跳舞好輕鬆,「好的舞伴會有一種『對手』的感覺,手一碰一抓,當下的力道就知道對方今天的狀態如何。」許芳宜認為,真正的表演者懂得「掌控」,掌控現場、身體與情緒;而好的對手會達到完美的互補,即便有一個人能量少一點、另一個人也會立刻補上,合力撐起舞台需要的張力。

雙人舞的表演邏輯隨著許芳宜一路走到後來的跨域表演,不管是跨足電影《逆光飛翔》、《刺客聶隱娘》,電視劇《俗女養成記2》,還是廣告、雜誌的拍攝,她將表演的中心思想落實到每一個工作裡,在不同的表演範疇中找到對手,一起跳出最完美的雙人舞,同時不忘在每一次的表演中燃燒自己、展現最好的樣貌。也因此她的每一次出場都令人驚喜,人們想到許芳宜總是期待。

許芳宜
2014年的製作《2X2》。(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Sam Tsao)
許芳宜
2022年許芳宜以電影《我心我行》獲得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林家安)

更多的自在,更多的可能性

國外的知名舞者總會選在特定的時機,用一場盛大的演出宣布退休、告別舞台,享受公演那幾天的輝煌,但許芳宜始終沒有做這件事。她當然欣羨退休舞者的絢爛,心裡卻老想著:「為什麼他們要宣告退休?他們以後都不再跳舞了嗎?」許芳宜笑說,昭告天下後,好像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要是我哪天突然又想做一個演出,就算只是在小小的舞台跳給親朋好友看,我還是要跳啊,為什麼要關起這扇門呢?」此刻的她,彷彿回到了小時候那個倔強的許芳宜。如今,她依舊選擇用身體說話,持續地交出表演作品,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一向自律、追求完美的許芳宜,終於在近 50 歲的時候,開始會跟自己說:「你可以努力,但千萬不要太用力。」年紀讓她多了一份「自在」,那不是鬆懈,而是更認識自己。她懂了不知節制的努力會帶來傷害,而傷害對身體的反應是直接的破壞;她依然保持著規律的訓練,少了強迫,更多的是修養身心。這樣的狀態讓她面對外界更自在了,年輕時的包袱與自我批判也逐漸淡去,許芳宜開始能享受身體想要嘗試新事物的慾望。採訪前一晚她才剪輯音樂到半夜,儘管有了教室、員工,那些不知道該怎麼託付給別人的工作,她依然下意識先攬到自己身上,不會的就自己研究。「我不太相信靈光乍現這件事,我認為靈感是日常累積出來的,只是在你需要用的時候才會出現。」對於親自跳下去做的每件事、遇到的挑戰與人事物,於她而言都是可能的靈感累積。

許芳宜
如今的許芳宜,依舊自律、追求完美,但終能體會自在。(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Sam Tsao)

訪談的最後,問及給年輕人的建議,許芳宜立刻笑說:「不要給他們建議啦,他們會自己找到出口的。」想了想她又解釋,「我還沒有找到一個比較開闊的思維方式,或說一個完美的答案,所以覺得不要給建議,我相信他們的生命會自己找到答案。」

從完美自律的舞者許芳宜,到如今自在自適的表演者許芳宜,兩種貌似截然不同的特質融合在現在的許芳宜身上,綻放出獨有的魅力。儘管她依舊不太大方地肯定自己,但可以確定的是,她會在往後的下半生繼續熱愛她所做的每件事情,繼續誠實且努力地聆聽與回應身體的慾望。「只要身體還想跳舞,我就不會要她退休。」她輕鬆地說著,此刻的許芳宜沒有一絲勉強。

電影《我心我行》劇照,許芳宜亦是第一位獲得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的舞者。(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蔡正泰)
(照片提供:許芳宜/攝影:林家安)

撰文|Stella Tsai
提供|臺北文創
編輯|Melody TU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