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美藝論, 女孩,女孩, 藝術市場, 藝術美學

《 The Rape of Proserpina》冥王綁架少婦案,近400年後重新上訴?

在17世紀,義大利的藝術家開始擁抱日趨精緻的風格,這種被稱為巴洛克藝術正朝著過分華麗審美觀轉變,在當時的藝術和建築中均顯而易見,建築師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更是位居前列。除了設計聖彼得大教堂外,貝尼尼還是著名的雕塑家。 其作品大理石雕塑中最具話題性的《 The Rape of Proserpina》製作於17世紀初,它不僅展示了貝爾尼尼對解剖學的掌握程度,更多是透過雕塑的細節呈現動感和戲劇性的能力。

圖 wikipedia

儘管今天的成就繼續為雕塑家贏得讚譽,但《 The Rape of Proserpina》的精神與其表達的意涵卻是備受爭議的儘管它仍然是巴洛克時代和整個大理石雕塑的典型亮點。


《 The Rape of Proserpina》的藝術價值

貝尼尼在23歲即完成著名的大衛像,被當代譽為天才。與米開朗基羅不同的是,貝尼尼強調肌肉線條,正確的比例與臉部細節。其作品的價值在於使用大理石展現出肌膚的彈性,由於過於真實還曾經傳出—使用真人製作—如此駭人的都市傳說。

《 David 》1623-1624,Villa Borghese Rome

《 The Rape of Proserpina》的藝術價值便是完美的體現「肉體」,並將大理石的物理性使用極致。

圖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當冥王的手抓住普洛塞庇娜(Proserpina)的大腿時,他緊握的手指沉入了她看似柔軟的皮膚中。同樣,為使她不堪重負,他彎曲的雙腿和用力的手臂使肌肉浮現出來,而她飄逸的頭髮和扭曲的布裙則暗示著用力抵拒。仔細觀察雙人的神情十分生動,冥王就算被用力推開也還是顯露出歡愉的癡漢表情,暗示此先綁架後強姦已然得逞。而普洛塞庇娜的表情顯示驚恐並留下眼淚,顯示非自願的被得逞,其景象如同真實發生的強姦案件正在你的面前被發生。

圖  wjarek/Shutterstock
wjarek/Shutterstock

貝尼尼的兒子和傳記作家多梅尼科(Domenico)稱其為「溫柔與殘酷的驚人對比」,更加強了《The Rape of Proserpina》的藝術價值。

到此為止,有哪位現代人想站起來罵髒話嗎?


冥王和Proserpina的神話

當然,犯下綁架強姦案的不是貝尼尼,大多數人會說「犯罪歸犯罪,藝術歸藝術」,但若知道這藝術成品背後的涵義,就會發現學會「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Alessandro Allori,《The Abduction of Proserpine》 1570/ 圖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這部作品是描繪羅馬神話中冥王綁架榖神普洛塞庇娜的橋段,難得從冥界上來開眾神會議的冥王黑帝斯,在路過田野時看到了榖神的女兒普洛塞庇娜正在採鮮花,一見鍾情之後二話不說直接擄走!普洛塞庇娜當時還有一個兒子,因此當榖神聽到女兒在冥界尖叫時,氣到讓作物收成失敗,引起眾神宙斯的注意。為了解救荒蕪而死的大地,宙斯協助仲裁,讓普洛塞庇娜能夠在平地與兒子共同生活半年,在冥界陪伴黑帝斯半年。

羅馬神話就是著麼任性且沙文,這是我們改變不了的事實。但讓貝尼尼借用如此荒謬的故事完成雕塑作品的是紅衣主教西皮奧·博爾蓋塞(Scipione Borghese)。博爾蓋塞表面上以累積羅馬教皇的收藏為藉口,贊助貝尼尼製作符合他個人喜好的藝術品,除了《The Rape of Proserpina》外還有《阿波羅與黛芙妮》也是女性受到性騷擾的驚恐當下。

《阿波羅與黛芙妮》

他以自己的名義和教皇的名義藉由羅馬教皇的稅費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並為博爾蓋塞家族獲購入大量土地。

到此為止,你還會認同「犯罪歸犯罪,藝術歸藝術」嗎?


《 The Rape of Proserpina》與 #Me Too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貝爾尼尼的雕塑引起了轟動並讓巴洛克風格成為古典藝術的主流。但是,讚揚描繪暴力綁架的場景本身是不可取的。而最近幾年由於 #Me Too 運動的盛行,終於讓藝術圈的大人們注意到這件事…

例如,舊金山美術博物館館長托馬斯·坎貝爾(Thomas Campbell)稱讚了作品的「引人注目,催眠甚至啟發性」的元素。「但是,」他補充說「近幾年從 #Me Too 運動中獲得不同的想法。我以前都把這類作品當作藝術雕塑的學術研究,畢竟綁架場景在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藝術中很常見。現在,我正努力重新調整對這項工作的看法。」

如今,關於可能存在問題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討論正成為焦點。但是,並不是嚴格禁止或毀掉它就好。在《 The Rape of Proserpina》的爭議中,我們會到通過古典和當代的視角看待藝術作品時,可以讓我們欣賞藝術同時對所描繪的內容保持批判性,也是正向的 #Me Too 意義。

資料來源/My Modern Met,wikipedia


  • 買藝術、玩設計、聽課程,成為<瘋設計會員>,美學素養立刻Level Up!
  •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加入<line好友>,帶您欣賞更多精彩創意!